親家為什麼儘量別在一起過年?三位親家的回答,很現實
親家在一起過年這種事,大多發生在獨生子女的家庭,小兩口都想和自己的父母過年,可現實卻不允許,於是有些夫妻就想讓兩邊父母一起過年。
其實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,既解決了過年去誰家的矛盾,還能和自己的父母過個團圓年,何樂而不為?
但他們卻忽略了一點,雙方老人雖是親家,可平時很少見面接觸,對彼此也不是太了解,想要在過年那幾天做到和諧共處,不是那麼容易的。
所以那些經歷過的親家,都不太建議兩親家一起過年,看看他們發生了什麼事?
01.看似和氣,其實各自壓抑
良好的人際關係中缺不了和氣二字,與人相處以和為貴,人生道路越走越寬,話雖如此,如果和氣讓人產生不開心,甚至壓抑,那麼這種維持表面的和氣,就沒必要進行下去。
表姨夫每次提起和親家一起過年的事,都是直擺手搖頭道:「雖然我們和親家一起過年沒有發生矛盾,可總感覺不得勁,放不開,不舒服。
彼此相處非常拘謹,特別害怕自己哪句話說得不對,惹親家兩人不高興,其實在我看來,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的感受。
老伴兒和親家母搶著幹活,但說話聊天卻不是很多,幾乎是一問一答式,要麼看電視或逗孩子玩,我和親家公也沒啥可聊的。
後來我琢磨出來了,平時不見面不了解,見面又是在孩子家,並且還是大過年的,誰都不想給子女添麻煩,說白了即使感到不舒服也得忍著。
大年初五,老伴兒嘴上起大泡,我也好不到哪去,渾身不舒坦,只想快點回家,親家母天天失眠,說換床睡不好,也嚷著要回家。
本來說好過了元宵節回去,可孩子們看到我們這樣,趕緊定了火車票,初八那天各回各家了。
對於我們來說,只想安靜舒心過自己的小日子,根本不想搞什麼看似和氣的事,因為偽裝太累,即使只有短短的十天八天,也不想過得很壓抑。」
02.風俗不同,若做不到包容或入鄉隨俗,只會不歡而散
前幾天去物業辦事,看見劉阿姨苦口婆心地勸同事,「老張呀,和女兒過團圓年是好事,可有個前提,如果親家去,你就不能去。」
出於好奇心,繼續聽了下去,劉阿姨說:「咱們都是北方人,咱們的女兒都嫁給了南方人,並且都生活在那邊,人家那邊過年的風俗跟我們不同。
北方的年夜飯是半夜那一頓,12點接財神放鞭炮,吃餃子啃豬蹄必不可少。南方的年夜飯是中午,飯前放鞭炮,吃過晚飯看會春晚直接睡覺。
初一早上我們北方人吃魚吃餃子放鞭炮,南方初一吃湯圓,總之風俗肯定是不同。
這些風俗在我們心裡已經根深蒂固,不可能一下子就入鄉隨俗,那麼各自按照風俗過年總可以了吧,可我那親家母做得真叫絕。
我買了6個豬蹄,告訴她別動,三十那天我再做,可她倒好直接煲了豬蹄湯,我氣得沒說話,包好的餃子中午吃了一頓,沒煮的想初一早上再煮。
她直接拿去送給了鄰居,還嘟嘟囔囔說什麼破風俗,給孩子紅包發生了分歧。
北方人給孫子或外孫包紅包大多都是300-500,甚至還有1000塊的,她那邊不重視這個,就因為我給了錢,她又說我臭擺譜,我跟她吵了起來。
女婿一直賠禮道歉,我想想還是算了吧,既然風俗不同,相互也做不到包容理解,那就不歡而散吧。
誰也不可能為誰而改變,尤其是親家,彼此的關係是建立在子女的基礎上,子女有事情需要雙方老人出面,禮貌性的參加一下,如果沒有事情,親家之間最好互不打擾,各自安好。」
03.經濟地位不對等,一起過年就等於「過氣」
讀者柳先生和妻子是某工廠的退休工人,兩個人退休金加一起差不多六千塊,在四線小城還算可以,但和自己的親家相比,就是小巫見大巫。
親家公是幹部退休,每月八千多,親家母是醫生,退休金加返聘每月一萬二,而且兩人退休前還有不少存款。
柳先生說:「孫子剛出生那年,兒媳說冬天太冷,孩子小就不來回折騰了,過年誰家都不去,讓我們和親家去她那過年。
我有點猶豫,擔心和親家相處不好,鬧得不愉快,也許經濟地位不對等,自己也有些自卑吧,但一想大過年的,應該不會發生這樣的事。